欢迎您访问瓦房店慈善总会网站!

瓦房店市慈善官网新版正式上线运行,我们对网站进行了改版与升级。感谢大家一直对慈善网站的支持和关注。

漂浮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漂浮窗口

漂浮窗口

银行汇款信息
开户名称:瓦房店市慈善总会
开户银行:大连银行抱龙支行
捐款账号:805002213001083

服务热线:
宣传部:0411-39100505
募捐部:0411-39103535

瓦房店慈善历史大观------作者:刘永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4-19 14:26:23  【打印此页】  【关闭

   慈善,在瓦房店历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官方德政和民间善举,一直在时断时续地赈济民间灾患,或多或少地改善民生状况。

   瓦房店史称复县、复州。在历史上,这个地区水旱虫雹风雪地震和各种疫病频繁发生。自10881949年,史载特大灾害有上百次,像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的复州地震:“山崩地陷,地鸣如雷”;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复州“雪深丈余,有人畜冻死”。惨烈的灾患发生后,官方有时会以减免税负或开仓放粮等方式进行赈济,民间则自发地互助互济,一些大户人家在赈灾扶贫方面则有较多担待。由于甲午战争期间复州府衙的文档被外寇全部烧毁,后人只能从上个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编撰的《复县志略》与《瓦房店市志》中,来搜寻慈善的蛛丝马迹,并且只能上溯到公元1088年。

   古复州(公元1840年以前)官府的赈灾活动,史料记载了六次:辽大安四年(1088),复州连续三年遭灾。“民饥,开仓救济,免除税负”。这是史载最早的赈灾举动。还有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明洪武六年(1373)、嘉靖26年(1547)和清乾隆三年(1738)发生的水旱虫灾,朝廷也对复州地区有过免税和赈济。清道光三年(1823 ,清政府还“拨复州、宁海仓谷一万五千石,济河北灾民”。

一些精明官吏推行的善政,对改善民生和开化民智产生过较大影响。金大定年间(1161-1173年),皇族完颜齐主政复州,力促朝廷解禁围猎的土地让百姓耕种。明时的盖州卫(时辖复州)指挥佥吴立,“课农兴学,由是兵食饶足,政事修举,人多颂之”。清道光初年的知州严正基,“以德化民,恩威并济,有劝民诗十八首”。

民间慈善,记载虽然不多,但足以显现那经久不灭的光焰。如清乾隆时庠生、长兴岛蚊嘴人于玟,常常捐献家资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乾隆时附生、中医李元汉,诊治穷人一律不收取诊费与药费;嘉庆间附生孙维藩,“族中有贫不能婚嫁者,公慨然解囊周給之。”

   古时最壮观的民间善举当属“宫王巴桥”的架设。位于复州湾与炮台镇交界的老古河,虽非大江大河,却给过往行人造成极大不便。若逢雨季,大水便将两岸天然隔开。明嘉靖37年(1558),当地宫、王、巴三姓人家出钱,在河上架起木桥一座,解决了行人的涉渡之苦。这座桥为复州四大古桥之一,运行了429年,直到1987年才改成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桥。

   复州近代(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慈善事业,在社会变迁中获得一些新的发展,慈善救济和扶持内容也扩展为教育、防治疫病和公益事业。

   这个时期天灾战乱交乘而至,民众不堪其苦。如清道光二十六(1846)、二十七年(1847),境内连续发生洪灾,水冲、沙压田地分别为4580亩和30220亩;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暴风雨,三台子一带海水溢四、五里”;宣统三年(1911)“春旱,四五月不雨,闰六月十七、十八两昼夜大雨倾盆,平地水深数尺,歉收十之八九”。尽管巨灾频仍,但官府赈济却少得可怜,从史料上仅能看到清咸丰二(1852)年,“金、复州田禾灾歉。翌年,免除因上年水灾所欠钱粮”这一次。

   晚清时期,复州府衙还设立赈济和扶持贫民流民的赈灾机构。光绪二十一年(1895),知州刘朝钧发起“兴修仓厫,为民间蓄谷、救荒之备。”这是复州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赈灾机构。光绪年间,还曾设立孤贫院一处,收留流离失所的贫民,但甲午战争时停办。

与晚清政府面对灾荒的无能为力,民间力量逐渐成为复州慈善活动的主角,但为数众多的善人善举却被岁月湮没。《复县志略》记载的仁人绅士也只有十几位。如城南三姓桥(今复州湾桥西村)的慈善世家孙氏一门:“每年春夏交,发窖藏以赈贫民,遇凶岁则倍其数累”,此举已作为家训奉行。至孙敬如(同治时庠生)、孙式如(光绪时员外郎)堂兄弟二人“踵行益力”,其后人“犹习以为常”。 “光绪五年(1879)六月,海水溢田无麦禾,居民嗷嗷”。 东磴 (今属普兰店人张毓灵,到复州府衙请求赈济。官府下拨的200石(每石200公斤)高粱不足以救灾,其“出自家玉蜀黍百石继之,附近居民赖以存活”。

   修路铺桥为近代民间比较盛行的善举。道光壬辰(1832)年举人、城南三姓桥(今复州湾桥西村)人孙德先, 晚年组织其居住的王家屯(今辖炮台镇)居民将屯东 “往来通衢”修治平坦。城南关(今复州永丰村)的禀贡生张蓬莱、城北关的李殿臣,独资或自出大部分资金,修缮复州城南道路和城北石桥。娘娘宫北石滩桥年久失修,“每届冬春时,虞冻毙行者苦之”。 1904年,天后宫住持定志和尚,出资在此修筑了一座坚固耐用的“过水石桥”(1981年改为斜张拉力大桥)。 

   复州近代慈善的最大亮点,当属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

   清道光二十四(1844)年,知州章明勒“虚心听讼,兴农劝学”,创建了复州最高学府横山书院。咸丰年间,知州王廷祯“重修横山书院,士林称道不衰”。 至光绪三十一(1905)年,这座书院共培养出庠生120人、贡生58人、举人10名、进士2名,翰林1名。1905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当政者在设立国民学校的同时,还设立 “艺徒半日学堂”、讲学所和教育会,兴修水利,设立市场,劝喻乡民广种树木等,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

这一时期,民间兴办教育的热忱也有增无减。城南板桥(今杨家乡台前村)人邵腾云,为创办横山书院,“以良田若干顷,值约两万金者充作公产”。五湖嘴(今复州湾)王家屯人王永邦,“设立私塾,延师教授贫寒子弟”。恒记屯人孙盛传“劝捐学款尤出力”。晚清末年,境内设私立小学11处,成为官办学校的必要补充。南极屯人(今泡崖乡泡崖村)人李士仪,热心为创办学校筹款捐款。

晚清时期,官府开始对重大疫情进行预防。1895年,境内流行霍乱和鼠疫,官府设复州城防疫总所,在瓦房店、得利寺、永宁、万家岭设防疫所、检疫所和隔离所,组织防控疫情。

   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和天灾人祸接踵相继,境内的慈善事业艰难生存并伺机发展。

救灾赈灾依然是官方善政和民间善举的首选。民国元年(1912),复县公署“发放秫米”,救济上年遭受水旱灾害的贫民。民国初期,县署还设置救济机构“苦潦会”。1917年,这个“苦潦会”因“筹备赈务”有功,获国民政府“一等金色义赈奖章”。民国十六年(1927),县署设“粥所”接济山东涌来的大批灾民。19498月间,涝雨40天,淹死35人、牲畜254头,土地绝收15.3万亩,倒塌房屋1800间,沈大铁路中断12天。共产党领导的辽东省政府拨粮50万斤和现款2万元救灾。

   民间接济灾民与贫民的义仓,在境内业也广有分布。至于何人、何时所建,今已无从考证。到1938年,境内有义仓161所,储粮2898石(合778吨),但已成为日寇变相搜刮掠夺境内粮食的工具。

实行疫情防控,是民国时期推行的善政之一。19198月,境内爆发霍乱,死亡392人,有的人家三代绝户。是年还爆发麻疹,史称“尸骸遍野”。为控制疫情,复县公署在复州城东关外、瓦房店砟窑和万家岭设隔离所,投“纯阳正气丸”防治。19281931年,全县普遍组织注射霍乱疫苗和牛痘疫苗。

     发展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民国时期官方与开明人士的共识。民国元年三月(1912),“复州城建立阅报所,有报刊4种,读者平均每日30人”。1917年以后,复县公署设立医学会并附设医学速成讲习所;创办农会,附设储蓄抵当所;组织农商警学各界在清明节开展义务植树;设立教养工厂,收留流浪人员进行劳动教养;设立瓦房店平民简易学校,招收失学学生或成年文盲入学;设蚕桑传习所等。这些举措,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作用不容小觑。1928年,由张学良个人投资,在五葫嘴(今复州湾)和瓦房店各建小学1所。1929年,东北煤矿办起境内最早的企业幼儿园。1948年,共产党领导的复县政府组织扫除文盲识字班、冬学班和夜校286处,6万多农民参加学习。

   新中国建立后,赈灾救济、扶贫等均纳入政府财政统揽,慈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信息来源:瓦房店市慈善总会(宣传部)   图文编辑:姚家元

上一篇:真情 责任 奉献------作者:王民善

下一篇: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张崇旭

相关信息
查看更多>>
首页总会首页关于我们新闻中心慈善项目慈善行动慈善人物捐赠榜单爱心捐款在线捐款信息公开漂浮窗口宝艺轩画廊
办公室电话:0411-39108777 宣传部电话:0411-39100505 募捐部电话:0411-39103535 总会 传真:0411-39108777 邮箱:wfdcishan@163.com 地址:大连瓦房店市钻石街60号
版权所有: © 2007-2017年 瓦房店市慈善总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备案号:辽ICP备10014038号-1 技术支持:慈善总会宣传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慈善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3855号